依照中國全球第一汽車消費市場的龐大體量,在產業的新能源化轉型上,中國市場自然也充當起了“生力軍”的角色。現階段中國市場的新能源汽車保有量已突破了280萬輛,隨著這一數字的不斷增大,附屬的充電設施也得到了飛速發展。建成數字不斷突破、企業實現盈虧平衡,充電樁產業實現了平穩的增速。
中國電動汽車充電基礎設施促進聯盟(簡稱“中國充電聯盟”)在3月11日發布了最新的統計。據統計,2019年2月,充電樁增量為1.4萬臺,同比增加93.9%。其中,2月新增公共類充電樁0.6萬臺,2月新增隨車配建充電樁0.8萬臺。截止2019年2月,全國充電樁累計數量為86.6萬臺,同比增加76.8%。
在充電樁建設的地域方面,公共充電樁的建設根據市場需求,相對集中。北京、上海、廣東、江蘇等保有數量前10的城市,公共充電基礎設施占比76.7%。用電群體以公交車為主,社會乘用車輛次之,環衛物流及出租車因新能源化轉型還未突破,用電量占比較小。
同時,充電樁產業也形成了企業集中的趨勢。已形成了包括特來電、國網公司、星星充電在內的,15家主要企業參與競爭的局面。而汽勢Auto-First從中國充電聯盟處獲悉,特來電、國網公司、星星充電等前5家企業的市場占比達88.5%。如此高的市場占比,也預示著充電樁的頭部玩家正在駛向盈利的道路。
以特來電為例,自2014年成立以來,在市場和技術上的投入超過50億元,隨后特來電便陷入了連續幾年的虧損。2016年和2017年兩年,特來電虧損額超過5億元。終于在2018年,隨著國內新能源汽車市場的大幅增長,特來電迎來實現了盈虧平衡。2018年最終營收58.06億元,凈利潤2億元。
相比于充電樁運營公司,車企局限在隨車配建充電設施,并沒有將公共充電樁的建設作為另一種營收的方式。作為車企代表的上汽安悅,全國的公共充電樁數量約為1.56萬臺,約占總比例的4.5%。特斯拉與比亞迪所占據的份額則更少。
特斯拉隨著在中國市場的擴大,正尋求在充電業務上的進一步突破。目前特斯拉的公共充電樁數量已達1540臺,并在3月7日發布了V3超級充電樁。特斯拉表示,按照這個功率計算,該充電樁可在5分鐘之內為Model 3提供可行駛約120公里的電量。作為本土的新能源汽車龍頭企業,比亞迪則減緩了在充電樁業務上的投入,充電樁數量已從去年年初的4640臺減至了目前的1210臺。
回顧2018年,充電樁建設增速相對較緩。核心的因素在于,充電樁運營企業認為用電車輛的保有量不足以支撐充電樁的大范圍推廣。相比于大規模投入,導致利用率低,緩步增長或許才是企業們愿意接受的。
2019年,與新能源汽車面臨補貼退坡相比,充電領域的發展持續走高。這與利好的政策風向不無關系。3月2日,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的常務副會長董揚表示,新能源汽車的補貼政策很快就要出爐,而地方補貼將有重大調整。他總結稱:“地補就不補車了,方向是補電”。
于產業的新能源化轉型而言,電動車與充電設施二者相輔相成,對發展有正向促進作用。如今,充電設施建設已逐步跟上了產業發展的腳步,連續兩個月的穩步增長,標志著未來平穩發展的趨勢。